酒吧卖面包,是门好生意吗?

一、跨界融合的市场可行性

1. 消费者需求转变: 红餐智库《烘焙品类发展报告2025》显示,Z世代在非传统场景消费烘焙意愿高达68%。这与浙江日报报道的黄龙大排档现象相呼应——消费者越来越追求"干净整洁"且"多功能"的消费场所,而非单一功能的传统餐饮空间。

2. 时空利用率提升: "从传统酒吧的夜间黄金6小时原则延展为全天候18小时营业版图"非常关键。例如上海"搅"酒吧案例——通过精准定位(日本烧酒专营)和空间优化(设有四间榻榻米包房),成功解决了"周末没有位子"的问题。同理,"酒吧+面包"模式有效打破了传统酒吧的时空限制。

3. 情绪价值叠加:"微醺松弛感叠加愉悦的口感体验,为消费者带来的就是双重的情绪价值叠加"。这与"被面食耽误的酒吧"文章描述的现象一致:"生意也是相当火爆,午餐和伙计儿在酒吧咥碗面,聊着天,每口都携着鲜香馥郁",说明消费者确实愿意为这种"多维体验"买单。

二、成功案例的共同特征

成功融合"酒吧+烘焙"的场所通常具备以下特点:

主题一致性:"Bake no title"将烘焙与酒吧自然融合,而非生硬叠加。"搅"酒吧专注于日本烧酒,"Craft"专攻伏特加,都体现了鲜明的主题定位。

场景无缝衔接:成功的案例往往能让两种业态自然过渡,如上海案例中"白天面包房、夜间酒吧"的分时段运营,让消费者不会产生违和感。

产品创新融合:"融合了酒风味的创意吐司",类似"面吧"的"肥肠面吧",通过产品创新实现业态融合。

三、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 虽然前景看好,但"酒吧卖面包"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

1. 专业性与专注度的平衡挑战:同时经营两种专业度高的业态,可能导致"样样通、样样松" 。建议:可参考"Craft"酒吧的做法,虽然主打伏特加,但通过"自制的浸泡伏特加"实现差异化,而非盲目扩展产品线

2. 供应链与人员管理复杂度增加挑战:面包需要清晨准备,而酒吧主要在晚间运营,对人员和供应链管理要求高。建议:借鉴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的经验,建立分时段的专业团队,白天专注烘焙,晚上专注调酒

3. 目标客群可能产生冲突挑战:白天的面包客群与晚上的酒客可能有不同需求。建议:可学习杭州黄龙大排档"占地4000多平米的停车场,还有周围的酒吧区和写字楼"的做法,通过空间分隔或时间错位来满足不同客群

四、结论与建议

"酒吧卖面包"不是简单的业态叠加,而是一场关于消费场景重构的创新尝试。从市场趋势看,这种模式确实有广阔前景,尤其是对追求"第三空间"体验的Z世代消费者而言。

若要成功运营此类业态,建议: 从小规模试点开始,如先在晚间增加几款与酒搭配的特色面包,聚焦1-2款明星产品打造差异化,避免产品线过于分散。重视场景营造和情绪价值,而不仅是产品本身。建立分时段的精细化运营体系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。"烘焙行业未来发展究竟还会经历什么演变,掌握在每一位烘焙人的手中。"这种跨界融合的尝试,正是行业创新的重要方向。 

文章和图片来源:全球烘焙指南 

包·万象

洞察中国烘焙新浪潮,实时更新市场趋势,赋能您的产品创新。

获取更多